• 服务场景:培养目标达成评价

   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评估

    1.概述

      1.1 评价主体:毕业五年左右校友、用人单位

      1.2 评价方式:定性评价、定量评价

      1.3 评价内容

      (1)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

      (2)毕业生竞争力与发展潜力评价

      (3)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评价

      1.4 数据来源

         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学信网,以及多家知名猎头咨询公司,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和全面性。

      1.5 分析原理

         基于OBE教育理念,赋能未来职业发展。依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,整合毕业生职业能力数据,结合测评、考核评估及调查等多维度信息,构建供给侧深度分析模型,助力精准匹配人才与岗位,推动教育与实践的无缝衔接。

       1.6 分析技术/方法

       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,并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。方法包括多元统计分析(如判别分析、聚类分析、因子分析、相应分析、典型相关分析、多维标度法和多变量可视化分析),以及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等。

      2.培养目标达成评价实施详情

       2.1 毕业生职业发展评价(定性)

      (1)工作行业领域

         基于毕业生工作单位隶属产业/行业,再结合工作单位业务范围。

      (2)工作类型

        基于毕业生所在单位任职职位及工作内容。

      (3)工作区域

        基于毕业生所在省市,通过任职单位办公地复核。

       2.2 毕业生竞争力与发展潜力(定性)

      (1)工作收入评价

        依据:毕业生所在单位的工资收入数据,通过社保和个税复核。

      (2)工作满意度评价(定量)

        依据:更换工作跳槽的频率,工作的态度、季度和年度考核等数据。

      (3)工作稳定性评价

        依据:毕业生任职单位工作起止时间(年/月),通过社保复核。

      (4)团队中担任的角色

        依据:毕业生任职职级/职称,通过任职单位年度考核信息复核。

       2.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社会评价(定量)

     (1)毕业生素养和通识能力

       依据1:人才测评、行为、价值观、思考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法方式。

       依据2:季度和年度的360考核评估。

     (2)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

       依据1:毕业生工作中应用的知识、技能和能力,包括学校培养+自学。

       依据2:项目绩效评估,基于项目评估结果。

       依据3:季度和年度的360考核评估。

       依据4:直属上级领导评估。

     (3)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性

       依据1:工作单位业务或隶属行业l领域。

       依据2:任职工作职责内容。

     (4)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评价

       依据1:毕业生素养和通识能力评价。

       依据2:毕业生专业知识应用和专业能力。

       依据3:毕业生工作综合能力即实践能力。

       依据4:毕业生职业发展潜力(基于毕业生的晋升速度和创新能力)。

    欢迎交流

     

    移动端 | 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

    邮箱:kf@newhr.com

    手机:134 6663 5765(微信同号)